長江商報消息 從《關雎》“參差荇菜,左右流之”描繪了青春女子在燦爛春光中輕快地採摘野菜,到《影梅庵記》中所憶董小宛善於腌制野菜,使黃者如蠟、綠者如翠,野菜的採摘和食用在我國可謂源遠流長。
  後來,隨著人們能動性的提高,野菜逐漸偏離“大雅之堂”。只有在那段靠野菜充饑的年歲里,成為幾代人閃亮的記憶。可到了今天,在追求純天然,無公害的時代,野菜又成了流行元素,被回歸到了餐桌。
  據媒體公開的數據顯示,2012年,武漢市場一天消費掉一噸左右的高端食材;而到了2013年,其消費下滑到了六七成,取代之的便是野菜。
  這個清明節前後,我們一起去找尋武漢周邊的野菜、挖野菜人以及他們挖野菜的故事。
  坐輪渡上島,挖泥蒿嘗鮮
  泥蒿,也多被稱為“藜蒿”,多生長於低海拔地區的河湖岸邊和沼澤地帶。它是一種多年生保健蔬菜,據說所含多種營養價值可與馬鈴薯媲美,同時也可充當肝臟貯備肝糖元而起解毒作用。在民間,它還被用於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。
  在武漢,集中分佈泥蒿的區域主要是天興洲和白沙洲,每年到了春天,青山周邊許多市民都跑去天興洲挖泥蒿。
  天興洲,一座四面環江的小島,在江水汛期還未到來之前,岸邊的淺灘,與其他河流的河床沒什麼兩樣。這種潮濕和土壤,恰恰為泥蒿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條件。在一望無際的蘆葦盪中,泥蒿正“蓄勢待發”,野蠻生長。
  乘坐公交車到達青山鎮,沿著工人村路往北走到盡頭,就可以看到一座碼頭。在青山碼頭乘坐輪渡過江,是到達天興洲的唯一通道。
  這個衰落的碼頭,乘坐輪渡的人和車並不多。在這個時節過江去挖野菜的人們,算是給渡船增加了許多活力和生意。據售票的工作人員講,最早的一班輪渡是早晨八點,很多從遠處來的人,踩著晨露去天興洲挖泥蒿。
  我們不是最早一班乘輪渡上島的人。一會兒工夫,鄭婆婆就挖好一麻袋泥蒿了,和她一起來的,還有很多住在青山鎮周邊的人。有人只為挖一點自己吃,也有人全副武裝,像個收割者一樣,為生意而來。當天所見的十多位挖泥蒿的人,只有個別是來踏青、順便挖點野菜回去的年輕人,其餘都是清一色的爹爹婆婆。
  你得崇拜那些純粹的吃貨,願意花兩個小時坐公交到青山碼頭,再去島上挖泥蒿,如此大費周折,只為嘗一口鮮。
  和我們一起上船的劉婆婆,也是聽人說天興洲有泥蒿,這才趕了兩個小時的車,上島挖泥蒿。這位進城的鄉下老太太,可是懷念極了那些野味。
  聽幾位常來的老人家說,去天興洲挖泥蒿的大多是青山附近居民。天氣好的時候,灘上會有百來號人,撅著屁股興衝衝地來挖野菜。經驗豐富的,會帶著刀或者鏟子,選擇一個雨後天晴的早晨來挖。會挖野菜的人,在把挖到的野菜裝進袋子之前,會順手捋一捋莖稈上沒用的葉子。
  對於那些需要大量採摘的人來說,搶占先機不僅可以保證質量,也可以保證數量。他們一般是最早上島的人,在野菜供不應求的時候,挖野菜的人之間也會因為競爭有些暗暗較勁,足夠的容器,顯然是必備的。
  由於泥蒿是季節性很強的植物,“正月泥,二月蒿,三月四月砍柴燒”,一個月的“天時”,對於賣泥蒿的人來說,可得抓緊時機。
  天興洲像一個天然的菜園子,沒有園丁,來往的人,只負責收割。它的存在價值,由輪渡連通,在供求的買賣中完成,它和渡口以及輪渡一樣,看著來來往往收割的人,自己繁衍自己。  (原標題:到武漢周邊挖野菜去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j93yjsw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